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47 風前燭

7364 楊東是誰《祖母與頑童》之四十七:風前燭 2009 0413


之四十七:風前燭

頑童的爸爸有句口頭禪,說祖母是:「風前燭」,
要多多愛護她。頑童爸爸讀書不多,但他時常出口成
文。甚麼叫做「風前燭」呢?他說,生命就好像蠟燭,
到了祖母的年紀,隨時大風一吹,就會熄滅。

  本來,這是十分形象的教訓。應該是一聽即明的。
但是,頑童並沒有明白。

  似乎,她的身體仍是很壯健的。

  有很長時間,她都是頑童的鬧鐘。頑童早上不知
起床,就請祖母叫醒。到了時候,她那帶鄉音的一句:
「好起身啦!」街頭街尾都聽到。中氣充足,怎會是
風前燭呢?有時,頑童在夜裡讀書晚了,只能睡一兩
點鐘,請她明早依舊七時叫醒。但頑童一翻身又再睡
去。到忽然驚覺,原來已經過鐘。那時,受埋怨的就
是她。總說她沒有叫自己。

  但這是鐵的世界規律:好日子是永遠不會太長
的。她的中氣,是從甚麼時候消失的?頑童並不知道。
那是發生在不知不覺之間的。人是怎樣老去的?氣門
是怎樣愈來愈弱的?你永遠不可能看得到。等到你能
真真正正的「看見」,那是另一番光景了。  

  甚麼?好日子永遠不會太長?是的。無論你知道
不知道這一點,好日子是一樣流水那樣過去的。頑童
自認多麼聰明,自認一早明白這句話,但是,好日子
仍不能夠捉著。好日子總是去得飛快,好日子是永遠
都只能存在於回憶裡的。愈是自覺的人,愈是失落。
或者,等到有一天,連回憶也完全消失的時候,根本
不知道世界上有回憶這回事的時候,那時候,失落的
感覺會自動消失的。頑童如今這樣說,好像是略為傷
感,但傷感畢竟異常逼真。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
這一種失落感覺,要等到後來頑童結婚了,生孩子了,
第一個嬰兒抱在手裡的一刻,感受無比的陽光溫暖,
那時,過去的種種不愉快,全部消失。後浪己來,前
浪遠去。希望本身極其明顯的是在前面,那是充滿愉
快的一刻,完全不必傷感。

  忽然之間,祖母變得異常的衰弱了。她連走路也
難,喘氣也難,只能吃很少的東西,只能睡很少的時
間。也不知道是甚麼毛病,那時,醫生也不會詳細解
釋的。頑童有時夜裡要帶她去看夜診。那是澳門少有
的一間慈善醫療,夜裡有修女為病人看病的。去到的
時候,修女會給一點藥丸和藥水,好不容易折騰去到,
又好不容易折騰回家。頑童許多功課,都是在那診所
的長椅裡做的。從診所回家,扶祖母吃藥上床,又再
繼續做。

頑童的房間,裡面的一擺一設,是永遠不會忘記
的。前面是頑童的書桌。那時真是多麼幸運,這是頑
童母親留下來的診症木桌。沒有檯燈,頑童就自己做
一盞。用一個罐子,上面插一根雨傘鐵骨,灌上水泥,
就是很好的底座。把鐵骨彎成需要的形狀,繞上電燈
頭,再加上遮光洋鐵皮,就有了丁方兩呎的光,足夠
一本書的亮度,也不怕影響後面的祖母。祖母的床,
就在書桌的後面。她的床口,也有一個痰盂的。房間
裡面,共有兩個痰盂。一個放在前面沙漏下盛水,一
個就放在祖母床口。老人夜咳,時常要吐,就吐在床
口的痰盂裡。

這深夜,也不知道幾點了。頑童在書桌前看書,
忽然,後面傳來一聲隆然大響。頑童回頭一看,嚇得
魂飛魄散。祖母無端端躺了在地上。原來,她伸手去
床口摸痰孟,摸不著痰孟,就滾下來了。頑童趕忙去
扶,一邊說她要拿痰盂為甚麼不出聲。其實,這是她
的性格。她總是為他人設想多一點。她只是不想打擾
頑童讀書。

再過幾天,有親戚來探病,她還能夠複述當時的
情況。她說,當時頑童是攬著她一直嚷:婆婆,婆婆!

也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了。這並不是她的最後一
次。她還需要更多的經歷,才離開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